天津合唱服裝租賃,主旋律主旋律款式多多
合唱(hé chàng)chorus指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常有指揮,可有伴奏或無伴奏。它要求單一聲部音的高度統一,要求聲部之間旋律的和諧,是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音樂演出形式之一。人聲作為合唱藝術的表現工具,有著其獨特的優越性,能夠最直接地表達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聲部的數量沒有規定,一般有四個聲部。多為男高音區,男中低音區,女高音區,女中低音區。
中國的合唱藝術可以說是音樂領地中最年輕的家族。黃自先生于1933年寫的清唱劇《長恨歌》是最早的大型合唱作品之一。作曲家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后很快傳遍了全中國。他的《生產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和《犧盟大合唱》都是各具特色的合唱作品。新中國成立以后,合唱事業蓬勃發展,建立了許多專業性的合唱團體,業余合唱也十分活躍。1958年上海音樂學院肖白、王久芳、王強、張英民等創作的《幸福河大合唱》,榮獲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音樂比賽一等獎,60年代初期問世的《長征組歌》主題鮮明,形式新穎,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瞿希賢等作曲家們改編的民歌《半個月亮爬上來》、《牧歌》、《阿拉木汗》、《烏蘇里船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等等,都成為我國合唱經典之品,深受人們喜愛,同時還有大量創作合唱歌曲和套曲,使我們的合唱舞臺繁花似錦,美不勝收。
大學校園從來就是合唱的搖籃,歷史上的革命學生運動幾乎都伴隨著歌詠活動,F代的學校音樂生活中,合唱更是一種最受歡迎、最活躍的形式。
中國地區與外國不同,有些是民間固有的:少數民族地區有偶然性的多聲部組合音樂,大部分都是合唱音樂雛形,有支聲復調,與音樂的汪洋大海比起來,還顯得不夠豐富。但作為研究很有價值。中國合唱應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清朝末年從西方傳入,是第一期。第二期是學堂樂歌時期。沈心工、李淑同的《春游》、《送別》、趙元任的《海韻》(1927年,中國專業合唱作品第一部)、第三期,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抗戰時期聶耳、冼星海(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西方專業技法)的《救國軍歌》、《在太行山上》、及《黃河大合唱》等可稱為合唱之魂。也還有學院派的一些合唱歌曲。第四期是新中國建立以來,50―60年代是輝煌期,50年代的《祖國頌》、《祖國萬歲》;60年代的《長征組歌》;70年代有政治合唱。瞿希賢的無伴奏合唱《牧歌》,《烏蘇里船歌》等許多優秀作品。
中國合唱有很大發展突破,田青的《云南風情》、譚盾的《蜀道行》、陸在易的《祖國母親》等等大量合唱作品,但受市場經濟的約束,有些不能在國內發表而只能在國外發表。
男女聲分四個聲部的叫混聲合唱;男聲多聲部群唱叫男聲合唱;女聲多聲部群唱叫女聲合唱。人數較少的多聲部群唱有人稱作小合唱。但不能把人數眾多的多聲部群唱叫大合唱。因為大合唱已有上面所說的另一種含義。五、表演唱也稱歌表演。指以唱為主、輔以必要動作(包括簡單的舞蹈動作)的一種演唱形式。
有一句名言:"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在許多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將學校的合唱活動當成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和團隊精神的一項重要教學工作。
對于學校來說 ,合唱教育具有"投資少、易操作、普及廣、意義大"的特點,大力開展合唱教育活動能培養學生對經典音樂的興趣,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能啟迪心智、凈化心靈,使學習更富有實效。中國合唱協會、中國教育學會、全國校園春節聯歡晚會組委會于2009年7月21日在北京舉辦"祝福祖國--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暨魅力校園合唱匯演"活動。
抒發愛國情懷、展示校園文化、歌唱美好時代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合唱,大力發展合唱教育和開展合唱活動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不容小視。
合唱教育的信息,可以在中國藝術教育網或者百度搜索"魅力校園 合唱"、"合唱教育"、"合唱團隊"等找到相關的信息。 |